( 圖/截自網路 )
      
很多講究養生的現代人害怕吃味精,它真的有害健康嗎?

你家炒菜、煮湯時放味精嗎?不少重視健康的人會說「不」。有些人到麵攤吃碗陽春麵,不忘交代老闆:「不要放味精。」提到味精,一般都和負面形容詞連在一起──吃過含味精的料理後,會口渴、味覺麻痺、頭痛、頸部僵硬,甚至網路上還傳言吃味精會致癌。

但這些說法可信嗎?味精是不是一點都不能用?

味精的成分其實無害人體

如果你了解味精的成分,就不必擔心它會損害健康。

以往製造味精,是從海藻、植物濃縮萃取而得,而現在多半利用澱粉、蔗糖或甜菜糖等發酵製成。而味精裡主要的化學成分是「麩胺酸鈉」,麩胺酸是一種胺基酸,鈉則是一種電解質,兩者都是人體中本來就有的成分,由此看來,味精中並沒有含對人體有害的成分,成大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彭巧珍解釋。

味精造成「中國餐館症候群」?

雖說味精的成分對人體無害,但有些人似乎天生對味精特別敏感,吃了會出現頭痛、噁心、後頸部變緊、腹痛及氣喘症狀加重等不適問題,西方還把這種情況稱為「中國餐館症候群」(ChineseRestaurantSyndrome),認為是中菜裡加了大量味精惹的禍。

但事實上,國外曾針對味精做過研究,發現味精和「中國餐館症候群」的發生並無絕對關聯,並推論,出現不適症狀的人可能是對其他食物,例如豆類、小麥等過敏引起的,不能完全歸咎味精。

注意鈉含量不低

有人吃了加味精的菜,就覺得異常口渴,主要原因是味精裡也含有鈉,大約為鹽的三分之一。如果你是外食族或者常吃加工食品,都會吃進大量的鹽和味精,兩者裡面的鈉相加起來,會使血液中的鈉濃度迅速上升,自然讓人感覺吃完後口乾舌燥,拚命想灌水。

因此,一些需要限制鈉攝取量的人,如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壓、腎臟病患者,不只要少吃鹽,也要少吃味精。

高鮮味精比較好?

看準大家害怕味精而不敢使用,市面上於是出現許多和味精用途相似,也是用來增鮮提味的調味品,如高鮮味精、雞精粉、柴魚素等,這些和味精有什麼差別?

不同於味素的是,它們主要成分為核甘酸,也是一種人體中本來就有的成分,只是呈現出來的鮮味比麩胺酸更高,所以廠商強調用量可以比味素更少,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陳俊榮解釋。

至於用「核甘酸」為主成分的調味品是不是比較好?擁有20年經歷的國賓飯店行政主廚鄭衍基認為,只要用量適當,不超量,其實用一般味精就可以,並不一定需要用這些強調用量能更少的調味品。而且,這一類調味品裡,其實也添加了一部份的味精。

如果消費者想選用這些調味品,他也建議,烹調魚、海鮮料理,或想搭配魚類風味的菜色,可以加以魚類為主要原料的調味品,而烹調肉類時,可以選用雞精粉,這樣菜餚燒出來的風味比較一致。

使用味精有妙方

鄭衍基說,添加味精的時機不對,或加太多,都會直接破壞食物原有的風味。所以使用味精有幾個大方向要掌握:

◆烹調完成再放味精

烹調過程中,先讓食物的原味充分發揮,等食物熟了,再加調味料,而不要一邊煮,一邊放調味料。如炒蔬菜時,要等菜變色全熟,在起鍋之前,才加鹽及味精,再稍微翻炒幾下即可。

◆原味鮮明的食物不加味精

「原味夠的時候,何需提味?」任何調味料都是紅花一旁的綠葉,不應該搶了食物本身的風采,尤其料理原本風味很鮮明的食物,如肉類、魚蝦貝類等料理,調味愈少愈好,鄭衍基認為。

而富含纖維的食物,例如蔬菜,一般原味較為清淡,料理時如果加一點鹽和味精,可以提高菜餚的鮮甜度。

◆醃料、涼拌菜裡不放味精

因為一放了味精,它容易包覆在食物表面,阻礙其他的調味滲透到食物裡面,所以吃起來,只有味精呈現的單一、呆板的味道,鄭衍基解釋。

◆味精只適合和鹽一起配用

任何以酸、甜調味為主的菜餚裡都不宜放味精,味道會顯得不搭調。

少量味精就足以提味

其實一般烹調時,只需要很少量的味精,就能達到提味效果。鄭衍基舉例,炒一盤4人份青菜,大約只要1/2小匙,而炒一些含水量比較少的根莖類蔬菜時,用量要更少,大約1/4小匙就夠了。如果你用的是雞精塊(雞粉)、柴魚素、高鮮味精等調味品,鮮度又比味精高,所以用量可以更少。


聰明飲食不需遠離味精,而應該注意用得適時、適量,就能放心享受它帶來的方便和美味。



- 文章出處 -
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nid=6414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