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必勝客推出「芝心雙粿草仔龜披薩」,因上頭加有草仔粿,也讓網友開始好奇草仔粿與艾粄、客家菜包的差別。(圖/必勝客提供)

 

記者葉盛耀/綜合報導

 


因為必勝客日前推出「芝心雙粿草仔龜披薩」,外型的烏龜模樣讓顧客感到新鮮,而上頭的草仔粿也引起話題,有網友於臉書社團「新竹大小事」裡發文詢問,他提到上頭的「草仔粿」,印象中小時候好像是叫「菜包」,詢問網友是正確的嗎?還是只有新竹人這樣叫?一堆網友回答,有綠色皮的應該叫「艾粄」,白色皮且渾圓的才能叫「菜包」,擅長做客家菜的廚藝老師邱聿涵也幫忙解惑。
 


家喻戶曉的傳統小吃「草仔粿」是閩南語系的民眾對它的稱呼,農業部設置的「兒童農業網」官網也提到,草仔粿「外型扁平,約巴掌大小,內餡多是將蘿蔔切成絲,再加入豬絞肉、蝦米、乾香菇、紅蔥頭等其他食材,炒熟後包入綠色的糯米糰中,最後再放入電鍋或蒸籠中蒸熟即完成」。

而到了客家人口中,則習慣稱為「艾粄」,但是「草仔粿」與「艾粄」兩者也不能完全說就是同樣的東西,因為客家人習慣吃的艾粄,內餡有分甜、鹹兩種,鹹內餡則和草仔粿很像,有蘿蔔絲、豬絞肉、香菇等;而甜艾粄內餡則有紅豆沙或蜜紅豆,也有人包綠豆沙。
 
▲草仔粿在客家人口中,通常會稱為艾粄。(圖/翻攝農業兒童網,花蓮縣文化局提供)
而不管是稱為草仔粿或是艾粄,外層都是綠色的粿皮,因為有加入艾草或是鼠麴草而來,做法是將新鮮鼠麴草、艾草洗淨後,放入滾水中汆燙去除苦澀味,接著冷水冰鎮,擰乾後放入果汁機打成汁液再加入。也就因此,會以艾粄稱呼之。
 
 
至於客家菜包,廚藝老師邱聿涵提到,「大多時候是指白色外皮的,而且通常會做得比較渾圓,上頭還往往會捏出尖尖的一條線。它的內餡與艾粄很像,同樣包有蘿蔔絲、蝦米、香菇等,依照各個家庭喜好而有些微不同的配方。」邱聿涵還分享,在台灣北部像是竹北、苗栗一帶,就經常可吃到是以新鮮蘿蔔刨成絲來製作的,並不是常見的蘿蔔乾,她說:「因為正好是盛產蘿蔔季節時,客家媽媽就會拿新鮮的蘿蔔來製作,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。」

 
▲大多時候,客家菜包的外型渾圓且外皮較偏白色非綠色。(圖/資料照,記者陳雅芳攝)